11月30日至12月1日,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在天津举办。本次大会旨在围绕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教育强国重大决策部署,聚焦育人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改革,总结凝练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展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前沿进展、学术成果与实践探索。
12月1日上午,由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学科分论坛8:面向未来的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在天津师范大学会议中心多功能厅举行。地理分论坛充分落实大会精神,分为两个板块:一是专家论坛,由四位专家引领,探讨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层面剖析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现状与未来展望;二是案例展示与研讨,一线教师和研究生聚焦中学地理跨学科教学、单元教学实践,分享优秀案例,探讨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及策略。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和研究生共260余人到场参会,157.1万余人次线上观看视频直播。
主持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地理科学本科一流专业建设负责人仲小敏教授主持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段玉山致辞。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地理科学本科一流专业建设负责人仲小敏教授和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晶老师主持。
会上,段玉山教授首先就此次分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在当今世界信息化时代与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下,地理课程与教学正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论坛将聚焦未来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深入探索当今时代背景下地理课程与教学的革新与发展。
专家报告
演讲嘉宾: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段玉山致辞
段玉山教授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改名”风波谈起,通过对当代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与特点的分析,指出地理课程不止于学科内容的系统学习,更彰显着育人价值与导向。此外,从学科史与课程史角度,段教授回顾了地理学及我国地理课程具有的悠久传统,阐明了地理学对人类发展的重要贡献,在学科基础上构建的中学地理课程能够传承人类文明,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段教授还指出,地理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考量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国家重大主题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发挥地理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最后,他总结到,地理学科大有作为,地理教育大有可为,地理课程综合育人价值不可替代!
演讲嘉宾: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委会专家、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程菊
程菊老师在报告中强调,面对国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师不应仅关注知识点,更应提高站位,对标学业质量标准,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方式。基于新课改下高考试题命题更加开放的趋势和课标对“知识运用赋能”的要求,试题设计不再单纯为解题,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调动多方知识,运用综合能力解决问题,因此她提倡要实行跨学科综合性教学,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引导学生建立问题之间的连接以及对于学科大概念的学习来实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迁移能力。作为新时代教师,应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及项目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水平,确保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演讲嘉宾: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李树民
李树民老师从生态文明教育视角围绕基本认识、实践框架、效能分析、深入思考四个方面对地理跨学科教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剖析。对主题导向式、项目导向式、情境沉浸式三种类型跨学科的设计提出整体课程、指向实践教学、对生活进行再现三大策略。结合“双碳”“追光”等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提出跨学科教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指标体系、实践框架和“教室—学校—社会”三重课堂实践模式。在效能分析部分,李老师从师生两个方面,提出要关注高阶思维结构模型和跨学科教研体制的建设。最后,李老师针对当前跨学科教学存在“跨而不合”“合而不深”等诸多难点和误区,提出以融合强学科、以融合促经验、以融合铸素养的策略。
演讲嘉宾: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地理学科教研员吴刚
吴刚老师以“如何发挥课堂目标对于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作用”为切入点展开报告,结合历年的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回顾了教学目标的演变历程,指出地理知识教育、智力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需要通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借助“齿轮”“球体”“陀螺”这样直观的模型,吴老师进一步阐释了无论是三维目标还是核心素养,都强调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吴老师表示地理教育任重而道远,教师要在实践操作中不断修正教学目标并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与思考。
案例分享
主持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晶
第二部分案例分享由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晶老师主持,共有三位教师、两位研究生聚焦中学地理跨学科教学、单元教学实践分享优秀案例,探讨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及策略。
演讲嘉宾:天津市河东区东局子学校地理教师杨华雯
杨华雯老师以《高校助力新课标落实 跨学科赋能教学改革》为题,从“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精”选情境、任务驱动,“精”益求精、科学评价三个方面分享了《探寻大航海时代的人种分布密码》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不仅梳理了高校和中学协同攻关下“跨学科学习研修共同体”探索实施此案例的收获和体会,还重点介绍了在此案例中,以“人种的交流”作为突破点,设计的“忆往昔:世界由孤立走向联系”、“知来路: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启新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课时的具体学习探究任务。报告最后,杨老师提出未来将继续探索跨学科教学备课的新模式,为推进课程改革走深走实注入活力。
演讲嘉宾: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地理教师王然
王然老师在汇报中指出,U-G-S模式下天津师范大学和中学共同研磨的“一主五导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为跨学科教学设计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在此框架下,王老师以“节水科技馆”跨学科教学为例,聚焦地理研学实践,设计了“实事引导入境——寻找家庭中的水效标识”“自主探究获知——对于公众节水意识的调查”“交流点悟建构——智能灌溉、污水处理研究汇报”三个核心任务,帮助学生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思维导图、展示发言等多种形式的实践中,自然融合等多学科内容,使学生真正从“参观者”变为“研究者”。这种“行走的课堂”中的跨学科教学为老师们打开了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新思路。
演讲嘉宾: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地理教师李秋
李秋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大中”的双向奔赴,不仅为地理学科未来的准教师们提供了真实的授课场景,也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注入了新活力。她以四十一中学地理教师和师大研究生共同研讨合作完成的《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大单元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整个设计从学生兴趣出发,把握教育契机,在学生学习诉求浓烈的前提下,师生共同确定了《黄河与中华文明》这一主题;通过“识”“探”“析”“赏”的学习脉络,结合历史、语文相关学科内容,在“任务群“的驱动下,帮助学生实现跨学科学习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完整体验,提升整体思维,落实学科素养;通过“海河与天津文化”这一单元作业,弥补了地理实践力体现不足的问题。最后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收获以及授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演讲嘉宾: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苏怡、赵鑫伟
苏怡和赵鑫伟分别从“地球到地图”和“水利工程与文化”两个主题进行了教材单元与主题单元的汇报。苏怡结合研究生学习与课题研讨的经历,在教育实习期间,围绕《地球与地图:揭开地理大发现航海工具的秘密》展开相关探索。她将地球与地图知识与地理大发现故事线融合,挖掘地球形状大小在地理大发现时期的重要价值;进而借助人物故事,让学生体悟经纬网精准定位在大航海时期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展现航海钟制作过程所体现的工匠精神,把诸多相关知识与地理大发现的历史相融合,提升了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感悟。赵鑫伟则从高中时期对于一道都江堰的高考题的不解与新疆支教经历切入,分享了与“水利工程与文化”的不解之缘。在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作业设计中以“书写新时代的《水经注》”这一大情境贯穿始终;跨学科再设计中,将坎儿井、都江堰、桑园围等水利灌溉工程深入研究,最终在教学技能大赛中将跨学科单元教学设计的思想方法迁移运用,并收获了一份惊喜。这一学习迁移的过程对在校研究生的学习具有深刻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编审韦志榕
在专家点评环节,韦志榕老师对四场案例分享做精彩点评。她指出,此次分论坛是地理教育的一场盛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报告老师对跨学科教学都提出了自己深入的思考和见解。韦老师肯定了四场报告的共性优点,如明确的主题,指向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内容的结构化,用活动、任务推动教学过程、评价量规的融入等,同时也对未来的跨学科学习的主体、内容、路径等提供了方向性建议,为与会教师带来了新的启示。
结语部分
最后,仲小敏教授就此次分论坛进行总结,她认为,面向未来的地理课程教学必然是跨界的,这是由新知识的生产模式的问题导向、跨界行动、协同创新的特点共同决定的,也是跨学科教学的价值所在。其次,面向未来的地理课程教学需要创新型教师,尤其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不断创新,继续深入探索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同时强调高质量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共同体的协同合作,倡导持续深化地理课程教学育人价值的挖掘,促进实践共同体赋能高质量地理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