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期刊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学教育学报 >> 期刊在线 >> 正文
《数学教育学报》2022年4月第31卷第2期(总第143期)摘要
2022-05-21 11:34  

高中数学教育

雷沛瑶,胡典顺.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的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1-7.

摘要:对中国大陆人教版和中国台湾省翰林版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二者在融入数学史的数量、内容分布、知识领域分布、栏目分布、运用方式和涉及的多元文化方面的异同.对融入数学史的高中教科书编写提出以下建议:增加数学史数量,提高数学史质量;合理设置栏目,发挥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提升史料运用水平,让数学史有机融入课堂;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展现数学多元文化.

陈建明,孙小军,杨博谛.数据分析素养的评价框架与实施路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8-12.

摘要:发展数据分析素养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对它的评价研究是反馈学生数据分析素养发展成效的重要手段.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界定了数据分析素养的内涵: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形成的以统计问题为驱动,以概率与统计知识为工具,以统计思维为手段,以数据交流为方式的一种数学素养.建构了包括4个维度15个二级指标的数据分析素养评价框架.结合高中阶段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教学特点和建构的数据分析素养评价框架,可以从开放性试题和学生活动表现两个维度对目前实际教学中数据分析素养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

韩金璇,杨泽恒,王彭德.中美高考数学试卷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13-20.

摘要:SAT是美国应用广泛的大学入学考试,与中国高考类似,对高中教育有一定引领,分析比较两者数学试题,对中国高中及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有一定意义.基于全国高考大纲、综合难度模型、数学核心素养、PISA测试情境,对SAT Ⅰ、SAT Ⅱ、中国高考数学试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SAT Ⅰ与SAT Ⅱ代数占比最高,中国几何占比最高;SAT Ⅰ超六成考查初中知识,SAT Ⅱ部分知识超出中国高考大纲.综合难度、推理能力等因素中国最难,SAT Ⅰ最易,SAT Ⅱ居中;SAT Ⅰ背景因素难度最大;中国与SAT Ⅰ含参数难度相近,均高于SAT Ⅱ.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布3卷总体一致,直观想象权重中国最高.SAT Ⅰ包含PISA的4类情境,中国与SAT Ⅱ未覆盖PISA所有情境类型.在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等方面获得启示.

初中数学教育

 

诸方淳,徐斌艳.动态数学环境下的教师知识——工具编配视角[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21-25.

摘要:利用工具编配理论,分析来自上海的4位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揭示行为背后的教师知识特征.研究发现:教师通常在课堂中完全掌控动态数学环境中的相关技术,几乎不允许学生直接接触技术进行学习,即使这些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普遍认为动态数学环境能够给教学带来便利,但是无法取代教师在课堂的中心地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使用这些技术,避免盲目使用技术对学生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

李卓忱,汪晓勤.中法初中数学教科书章前页中的数学文化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26-34.

摘要:从知识源流、学科联系、社会角色、审美娱乐和多元文化5个类别对中法3个版本初中教科书章前页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前4个类别中,法国Belin版章前页中数学文化分布较均匀,整体体量较大,内容丰富,数学史丰富是其特色,且重视多元文化;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都主要涉及社会角色类别,更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欠缺多元文化呈现.在未来教材编制过程中,建议提高内容的丰满度,融入更多的数学史,从更多维的角度丰富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石义娜,丁红云,夏小刚.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问题编写及其价值取向变化——以人教版(1978—2020年)“有理数”内容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35-39.

摘要:问题是教材的重要构成,是教材体现其育人价值的重要载体,通过以问题背景、数学认知、问题开放性为维度的三因素多水平教材问题分析框架,探析中国初中数学教材“有理数”内容中的数学问题,发现近40年来教材中问题编写的价值取向变化.主要表现为逐步从关注数学知识掌握到更加注重数学与自然和社会联系的知识体验,从注重数学演题到更加强调数学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从注重数学知识理解到更加关注数学思维的开放性.

小学数学教育

 

吴红,王凤.数学教师有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纵向中介作用[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40-45.

摘要:采用追踪研究对650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课堂参与度以及其数学教师有效教学风格进行了历时5个月的3次调查,通过构建纵向中介模型考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有效教学风格和课堂参与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T2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T1的3种有效教学风格(即幽默活跃型、严谨逻辑型、关爱分享型)和T3的课堂参与度之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即数学教师有效教学风格(幽默活跃型、严谨逻辑型和关爱分享型)可以通过影响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

张莎莎,宋乃庆,蔡金法.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课堂教学行为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46-52.

摘要:基于课堂教学视频的分析,以参加重庆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工作坊不同学习阶段的6名教师为对象,从问题提出教学任务的设置、处理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两个方面分析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提出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发现,除一位教师外,5位小学数学教师在参加问题提出教学工作坊后基本上能够顺利实施问题提出教学.小学数学教师选择的问题提出教学内容领域、执行任务所用的引导语及选取学生提出的问题方面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参加工作坊学习时间较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提出任务数量、情境类型比学习时间较短的教师更加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更为灵活.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工作坊对于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进行问题提出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家与数学教材编写

 

李化侠,郭戈.刘薰宇对新中国中小学数学教材的贡献[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53-57.

摘要:刘薰宇是20世纪中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出版家、作家.他数学专业出身、教学经验多、文字功底强、学术研究深,是教科书编写者的优秀典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总编辑,负责数学教科书编审及理科教科书审查.他以开明版数学教材为基础,编写新中国第一套中学数学教材,指导修改和审定了第一套小学数学教材,并校订多种中小学数学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科书编写经验,为新中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STEM教育

 

张博.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与启示——基于SSCI期刊《国际STEM教育期刊》载文的内容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58-62.

摘要:STEM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培养未来人才、回应社会挑战的重要教育实践活动,现已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国际STEM教育期刊》是目前唯一收录于SSCI数据库的STEM教育专门研究期刊,自2014年创刊以来刊载了诸多STEM教育专业性研究,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经梳理,国际STEM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性的STEM教育理念研究、过程性的STEM教学变革研究和发展性的STEM教育推进研究3个方面.研究对于中国STEM教育发展有3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强化STEM教育理论研究,从基础上把握STEM教育本质内涵;二是开发STEM教学设计路径,从过程上促进STEM教育理念落实;三是健全STEM教育协同生态,从发展上助力STEM教育深度推进.

数学建模

 

汪飞飞,张维忠.中国中学数学建模研究的历程与论题及其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63-68.

摘要:数学建模是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中学数学建模研究大致经历了缓慢起步、迅速发展、深化稳定3个阶段,在数学建模的内涵与价值、数学建模教学、学生数学建模素养评价与培育、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未来中国中学数学建模研究,在内容上应当保持均衡化态势,既要关注数学建模的本体研究,也要注重人的数学建模素养发展研究;在方法上需要克服经验化倾向,愈加重视数学建模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在视角上亟待突破狭隘化局限,可以尝试从社会文化视角探究数学建模教学的社会性问题.

倪黎,茹凯,颜宝平.“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试题分析与命题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69-76.

摘要:高考数学核心素养测评研究中“数学建模”素养考查相对薄弱.用案例分析法对2016—2021年高考数学试卷中考查“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试题从分值特征、题型特征、背景特征、模型特征、素养特征、阶段特征6个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从纵向(难度层次性)和横向(素养综合性)两个方向探索命题的多样性.研究表明:高考命题时应注意“题型灵活性与阶段差异性结合,改变难度层次性;背景丰富性与模型广泛性结合,实现素养综合性”.

学术史与争鸣

 

张晓贵.对数学课程施行过程的再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77-81.

摘要:数学课程在所有国家的基础教育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从预期的课程到实现的课程的实施过程必须保持数学教育思想等方面的一致性.通过对传统的3类数学课程即预期的课程、实施的课程和实现的课程的分析,提出不同课程之间应该具有一致性;通过对第四类课程即潜在的实施课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课程符合一致性;对第五类数学课程即准实施课程进行分析,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了应如何进行教材分析,表明第五类课程也符合一致性.

沈阳,张晋宇,鲍建生.表征在数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82-89.

摘要:表征概念源于认知心理学,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采用混合研究法,基于中外两个重要的数据库ERIC和CNKI中与数学表征相关的249篇文章,从时间分布、研究对象、数学内容、研究主题及分析框架5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与数学表征相关的文献数量在最近10年增长速度显著;研究对象主要以学生为主,但教师和教材相关研究已成为趋势;数学内容多局限在代数方面,尤其方程与函数;在研究主题上,探究学生和教师的数学表征能力占主导;不同研究主题通常有不同的分析框架,用于分析各种数学表征方式、表征功能及表征转换.整体而言,从数学学习心理、数学问题解决及信息技术的角度对数学教学中的多元表征及其转换进行实证研究成为表征研究的一个基本趋势.

何木叶,寇冬泉,刘电芝,等.中国中学生数学学习策略运用的元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90-96.

摘要:元分析指对来自各个研究的大量分析结果的统计分析,目的是整合研究结果.采用元分析技术考察中国中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运用状况及其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结果显示:年代对数学学习策略调节效应不显著.中学生数学学习策略运用随年级升高呈轻微下降趋势.地域和性别对数学学习策略调节效应至高中阶段浮现,欠发达地区高中生数学认知策略显著低于发达地区.数学认知策略和数学成绩相关最高.这提示中学生数学学习策略发展趋势不甚理想,要重视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策略教学,可考虑将数学认知策略作为教学重点.

书评

 

杨帆,代钦.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述评《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手册:过去、现在与未来》[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2):97-102.

摘要:《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手册:过去、现在与未来》是由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及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组织(International Group of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简称PME Group)中的多名学者共同努力完成的重要成果.该书作为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组织成立30周年之贺礼,有效地整合了数学教育最前沿的观点,展现新的研究趋势和研究工具,对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过去的发展概貌,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方向进行了总体概述.该书中所阐述的研究内容,正在以某种方式与已经发展成熟的研究领域,或待成熟研究领域一起演变和发展,更好地促进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各个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也为中国当前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理论基础,并对数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电话:022-23766041 传真:022-23766041 Email:jiaoyuxuebu2019@126.com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 邮编:300387

Copyright: 2015 Faculty Of Education,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