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搜索
期刊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学教育学报 >> 期刊在线 >> 正文
《数学教育学报》2025年4月第34卷第2期(总第161期)摘要
2025-05-16 14:50  

问题提出

蔡金法,李欣莲.问题提出教学效果的测评[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1-3

摘要:问题提出既是教学目标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其对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价值已成为广泛共识.在实际数学课堂中,问题提出教学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则需要对其教学效果进行系统测评.本期问题提出教学效果的测评专栏共6篇文章,聚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对学生、教师、教学的影响.研究呈现了数学问题提出教学设计及其改进路径;从问题提出素养和问题提出认知过程的角度尝试对问题提出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开展测评;揭示了问题提出教学以及问题提出教学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赵紫晶,陈算荣,蔡金法.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的认知过程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4-12

摘要:为深入洞悉初中生在不同任务情境下的问题提出认知过程,研究随机选取某初级中学中的130名八年级学生为测试对象,基于已开发的问题提出表现测试卷和已有评价框架对学生问题提出表现进行赋分.再根据总分结果从高到低,选择前5名表现较好学生和后5名表现较差学生口语报告,并基于已有理论构建出学生问题提出认知过程的评价框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多数被调查的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问题提出表现,但其拓展性和创新性问题占比较低;(2)两类不同表现的学生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对任务情境的理解程度、认知策略的选择、问题表达等方面表现出差异,具体体现在,表现较差的学生往往盲目尝试,表达随意,而表现较好的学生更善于运用拓展情境外信息的认知策略;(3)在问题提出认知过程中,学生除了经历问题提出的基本阶段,还出现模式识别、总结概括等阶段,学生若能从问题情境中辨认出模式,就能熟练提出问题;表现较差的学生在各个任务情境下也能提出创新性数学问题.

刘彩霞,宋乃庆,蔡金法.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13-19

摘要:培养四能和发展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问题提出作为四能之一,在教育目标中不仅被视为一种高阶思维活动,也是体现核心素养中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关键.研究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素养,对于理解和提升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借鉴教育测评相关研究中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通过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构建了包含数学问题提出的知识、技能和情感3个一级指标、下设12个二级指标及25个观测点的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徐红,陈算荣,蔡金法.问题提出融入简易方程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20-28

摘要:选取一位具有良好问题提出教学知识和经验的教师,依据问题提出教学理论和单元教学设计理论,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简易方程章节,进行将问题提出融入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教师以问题提出的方式,依据单元中的具体内容,对本单元的每一课进行了教学设计.在融合问题提出的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经历前期准备、开发设计、教学实施、评估反馈以及完善设计等阶段.构建了将问题提出融入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全面展示简易方程单元设计的核心内容.研究为运用问题提出贯穿单元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和经验,为后续探索融合问题提出的单元教学提供了研究基础.

庞佳,陈算荣,潘丽虹,等.职前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设计改进过程的个案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29-36

摘要:研究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课为例,依据改进科学理论追踪分析一位职前教师在设计讨论或实践反思改进循环中使用问题提出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与改进的过程,探究其面临的挑战、成长与心路变化.研究发现,该职前教师的学习经历探索、优化和成熟3个阶段,其教学行为与信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此外,指导者与职前教师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帮助其克服教学挑战与稳定情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苏明宇,莫延安,刘启蒙,等.问题提出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37-43

摘要:探讨问题提出教师培训项目对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基于问题提出教师培训项目,研究分析其对教师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策略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系统的问题提出教师培训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参与培训的次数与其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策略的改进密切相关,整体趋势上显示出随参训次数增多,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及教育策略不断优化,专业素养逐步成熟的特征,但在培训中期也存在培训效果回落的现象,表现出非线性的特征.

陈算荣,徐红,蔡金法.问题提出单元教学对学生与教师的影响[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44-51

摘要:为评估问题提出单元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成长的影响,研究选取了一位经验型教师及其32名五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该教师在研究组的指导下,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体规划与设计,实施了10课时的问题提出教学.研究通过精心设计的前、后测试题,包括简述题、计算题和应用题,及对教师实践体验的访谈来评估效果.结果显示:该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代数式的理解,减少了对算术思维的依赖,提高了解题正确率;学生更敢于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能主动提出新问题;教师在单元目标、内容整合和问题提出任务设计方面获得了深刻认识,增强了教学信念.

高中数学教育

唐恒钧,蒋逸卿,郑蓉蓉.基于两阶段抽象的高中数学教材分析与启示——以人教A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52-54

摘要:数学抽象的过程历经两个阶段,即基于现实的抽象和基于逻辑的抽象.为了解数学教材中对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处理,以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为例,按照两阶段抽象理论框架进行分析,提出教材编写时需要充分重视实例问题的质量与数量,关注两阶段抽象的同步关联,把握同类事物的共相、明晰相似事物的异相等建议.

初中数学教育

桑比东周,宋乃庆,陈婷.课程改革背景下西藏初中数学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55-61

摘要: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是影响西藏学生数学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以西藏216名初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化访谈等方法研究了西藏初中数学教师信念、课堂教学实践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西藏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本质持有静态取向的混合信念,对数学教与学持有建构主义信念;第二,教师在课堂中倾向于采用探究取向的混合教学法;第三,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呈显著相关,且互相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动态互惠的关系.为深化西藏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聚焦于数学教学实践的专业培训,以引领教师反思教学实践,发展教师信念.

陈轶,严媛,鲁小莉.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中生创造力评测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62-68

摘要:选择3个几何多解答任务,调查了上海某中学九年级学生数学创造力的表现以及创造力表现与其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首先比较了学生解答空间与专家解答空间的差异,其次从流畅性、灵活性和原创性3个维度考察学生数学创造力的整体表现,最后分析了学生传统数学考试成绩与其创造力表现的关联性.研究表明学生的解答空间与专家解答空间的区别在于,专家解答空间能够提出超出九年级学生知识范围的解答.九年级学生的在解决几何领域的多解答任务时,表现出的创造力水平较低.大部分学生给出的多种解决方案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构造了不同的辅助结构,而运用的数学知识没有显著差别.此外,研究表明传统数学考试中成绩好的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水平也较高.

小学数学教育

徐彦辉,郑安妮.中国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材中的推理与证明[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69-76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强调了推理与证明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应用Bieda等人的推理与证明任务分析框架,分析了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的推理与证明任务.研究发现:3版教材中的推理与证明任务较少,平均占比为15.21%.通过对题目设计目的和类型的分析发现,小学数学教材试题在推理与证明活动的种类及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上存在差异,叙事部分和习题部分比其它部分的推理证明任务更多;推理与证明任务的目的分布失衡,评估观点的证明机会极少;推理与证明任务中引出观点的类型分布不均,非类属证明的练习机会极少,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推理与证明任务中很少有提供合理解释的机会.

研究与借鉴

戚艳兴,李坤丽,熊斌.ICT赋能数学教育:全球实践探索之路行至何处——基于ICME-15 ICT研究的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77-83

摘要:第15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5)于20247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通过梳理会议中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相关的学术活动发现,目前ICT在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展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并呈现了研究主题多元、技术类型丰富、教育阶段和数学内容分布不均衡等宏观特征.就不同主题而言,ICT呈现出了不同的赋能态势:课堂教学中,研究重心从教师教学向学生学习转移;教师专业发展层面,研究聚焦于教师交流和知识提升,对数字素养培养的关注较为欠缺;支持学生学习的ICT应用趋于精细化,但其实用性和适配性需要进一步考察;利用ICT进行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转变,准确性与伦理问题亟待解决;人工智能(AI)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尽管极具潜力,但仍需深入探讨其使用方式及其效果.

摘要:作为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与热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亦是第十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对ICME-15HPM相关学术报告的分析,发现现阶段国际HPM研究有以下特点:重视理论框架、关注课例研究、弘扬传统文化和注重专业发展.立足国际视角,为中国HPM研究发展提供4方面启示:关注理论框架,强化实践应用;深化课例开发,创新教学形式;立足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数学和重视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培训.

朱轶萱,汪晓勤,刘思璐.第十一届国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90-96

摘要:第十一届国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会议(HPM-2024)于202471—5日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举行.通过对会议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国际HPM领域的研究特点包括:利用数学原始史料、汲取多元文化养分、重视数学教育史、历史与技术时空对话等,为中国开展HPM研究提供了如下启示:立足中华传统,树立全球视野;依托历史坐标,扬帆技术彼岸;促进跨界融合,共话美好愿景.

学术探索

张晶,夏小刚,范业婷,等.数学教学中真实情境的设计:认知转向及其教学意蕴[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2):97-102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凸显了真实情境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回归数学教学中真实情境概念的原发语境,梳理真实情境概念的历史脉络,分析真实情境概念的内涵要义,阐释核心素养下真实情境设计观在认知理念、逻辑起点、教学关注等方面的认知转向,进而对真实情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展开思考.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电话:022-23766041 传真:022-23766041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 邮编:300387

Copyright: 2015 Faculty Of Education,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