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心理研究
喻平.数学学习心理的CPFS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1—7.
摘要:CPFS结构是数学学习特有的一种心理结构,它由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命题系组成.CPFS结构理论提出至今有二十余年,相关研究文献265篇,研究领域大致分为CPFS结构的理论建构、学习和教学领域.研究内容宽泛,涉及CPFS结构与其它心理因素的相关关系、学生CPFS结构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函数教学、代数教学、几何教学、概率与统计教学、解题教学、单元教学和一般教学.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可以考虑:CPFS结构的测量工具开发、个体CPFS结构与其它因素的关系、CPFS结构与“四基”“四能”的关系、个体CPFS结构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系、CPFS结构的教学研究.
数学教材研究
康玥媛,张瑞雪,王光明.数学数字教材应用场景深度解析与建设路径探索——基于日本前沿发展动态[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8—12.
摘要: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教材逐渐成为推动数智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新兴力量,数学学科因其抽象性与逻辑性成为数字教材改革的重点领域.深入剖析日本数学数字教材的应用场景,有助于为中国数学数字教材的研发提供有益借鉴.聚焦日本最新政策与实践动态,深入解析数学数字教材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以及评价反馈三大核心维度的应用场景,并分析其优势与不足.研究发现,日本数学数字教材凭借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但也面临着技术依赖、数据隐私等诸多挑战和问题.中国建设数学数字教材需充分融合本土教育特色与技术优势,构建“双轨制”发展模式,平衡技术赋能与思维训练,完善数据管理与伦理规范体系,推动中国数学教育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
李晓娟,孙小军,惠姣姣,等.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基于教育政策文本、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数学教科书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13—21.
摘要:“综合与实践”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学习领域之一,承载着发展学生跨学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使命.回顾和梳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历史演进,既有助于对其历史积淀的重新审视,更有利于对其未来发展的精准描摹.依据中国教育政策文本、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数学教科书搭建的三维线索结构,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历史演进划分为兴衰交替的初现探索期、日渐明朗的调整优化期、独树一帜的理念形成期、层次鲜明的内涵明确期和素养导向的继承创新期.最后从教材规划、课程实施和评价改革3方面为未来“综合与实践”的发展创新提出几点建议:问题引导活动设计,凸显“综合与实践”本质;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突出跨学科教学实践;素养引领实施评价,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
数学教师教育
甄祎明.义务教育数学作业目标设计的质性研究——基于教师的注意力分配[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22—26.
摘要:“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着力点,作业目标则是作业设计的导航.教师对作业目标设计的注意力分配,呈现着作业评价改革的实然样态.基于教师的注意力分配,对48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作业目标文本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教师的作业目标设计主要分为知识性目标、操作性目标以及情感性目标3类,并且教师在情感性目标中投入更多注意力.具体而言,3类作业目标呈现出对评价背景、价值导向、内容设置以及学习方式4方面的注意力分配,即凸显减负提质的明确性、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性、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以及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性.减负提质背景下,应从整体性、结构性以及协同性3方面,分配教师在作业目标设计中的注意力投入,以充分发挥目标对作业设计的引领功用.
人工智能与数学教育
邵铭宇,魏亮,李均强,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动态可视化软件整合——原理与实现,应用与展望[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27—35.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学教育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课题,但是大语言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升,在数学解题上经常表现不佳.研究尝试将大语言模型与动态可视化软件整合,在基于自然语言环境的数学可视化方面做开拓性探索.把二者结合并在专业数据库上训练所生成的技术产品统称为AI数学助手,在介绍整合原理的基础上,以GPT3.5和GeoGebra为代表,给出实现AI数学助手的一个实例.AI数学助手在数学教育中的可能应用是自动生成图形化支架、明确解题/作图步骤、帮助解读GeoGebra指令等.AI数学助手会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公平发展、跨学科课程建设、数学教学设计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启示.
高中数学教育
江沁,胡典顺.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新旧结构高考数学试题比较分析——以2023年、2024年新高考I卷、Ⅱ卷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36—43.
摘要:新高考的考试内容改革不断深化,高考的育人功能与积极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基于高考评价体系,构建“四层”和“四翼”的评价指标框架,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比较新旧结构高考数学试题特点.对比发现:在“四层”考查内容上,新结构试题更多涉及正确价值导向、爱国精神内容;对理性思维和数学探究的考查权重上升;更关注逻辑推理能力、信息整理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且对各关键能力的考查水平有所上升;对几何与代数主题的内容考查权重有所增加.在“四翼”考查要求上,新结构试题增强对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且考查要求的水平略有提高.基于试题分析结论得出以下教学启示:根植基础性,回归课标与教材;注重综合性,整合能力与素养;体现应用性,培养正确数学观;强调创新性,提高核心竞争力.
邹维.高考数学情境性试题编制的现状分析与启示——以2018—2024年的75套高考数学试卷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44—50.
摘要:情境是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的载体,应编制好高考数学情境性试题,发挥高考数学试卷的科学指挥棒作用.通过分析2018—2024年的75套高考数学试卷的187条情境性试题,发现: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常见搭配为“选择+解答”;分值平均只占总分的15%左右;知识分布集中于概率与统计主题,不少知识单元未涉及;情境类型以现实情境中的生活情境为主;命题特点以文字描述为主、以封闭性设问和提问为主、冗余信息引用缺失、个别情境多余、以融合式跨学科知识为主要背景.针对高考数学情境性试题编制情况,可基于“教—学—评”一体化建设思路,针对性采取积极行动,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评价育人价值.
初中数学教育
斯海霞,吕坤,程龙军.素养指向下十国初中数学课程目标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51—57.
摘要:选取强调素养培育的中、新、美等十国最新数学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从课程价值出发分析十国初中数学课程目标特征.发现十国数学课程总目标分强调人文主义或认知过程取向两类;其中社会重建取向目标立足社会公共利益,仅部分国家课程提出发展学生全球共同体意识,技术学价值取向目标则各有侧重.初中学段整体加强了学术理性、认知过程取向目标要求,弱化了其它3类目标取向,且以“数学推理”“问题解决”等数学学科素养为基础整合跨学科素养,明确数学素养具体表现.建议课程实施中以问题解决为路径强化数学推理与交流,以项目式学习为抓手推动共同利益理念下育人方式变革,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学习环境,在多元化课程价值协同下促进素养为本课程理念落地.
包含金,刘毅,焦江丽.学优生与学困生几何问题表征的认知差异——来自眼动和话语分析技术的整合证据[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58—64.
摘要:几何问题表征方式是影响中学生几何问题解决的关键认知因素,研究选取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32人(学优生16人、学困生16人),基于眼动和话语分析技术,采用SMI遥测式眼动仪探讨学优生和学困生表征不同难度平面几何问题的认知差异.眼动结果发现,学优生在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兴趣区注视次数、兴趣区注视时间和文字兴趣区注视次数上均显著小于学困生.话语分析技术发现,学优生倾向于问题情境和多元的认知加工,学困生更加倾向于直译或单一的认知加工.以上结果说明,学优生和学困生表征几何问题兴趣区均倾向于图形认知加工;学优生倾向于使用问题模型策略,而学困生表现出认知加工困难,更多地使用直译转化策略;学优生比学困生表现出更好的问题表征能力和认知加工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育
娜日莎,代钦.俄罗斯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内容变迁与核心特征评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65—69.
摘要:为探索数学教育改革的国际经验,研究解析俄罗斯教育部于2023年颁布的《联邦普通基础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分析发现:该大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数学素养、思维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强调思维、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注重数学学习与数学素养的有效融合,关注逻辑思维的系统性培养,重视构建数智共生的学习范式.通过对俄罗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了解和研究,对中国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在逻辑思维系统化与早期培养、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深度融合、内容标准设定与多元化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大学数学教育
董连春,杜文康,陈秀燕.大学生成长型思维与数学学业表现的关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70—77.
摘要:成长型思维与数学学习的关系研究主要聚焦传统教学模式,较少考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大学生群体.研究选取理工科大学生(N=130),借助学习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6个维度编制成长型思维量表,通过在线学习行为考查线上学业表现,开展章节测验、课程作业考查线下过程表现,并以期中、期末学业测试考查线下终结表现.使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随后选取13名学生进行个案访谈.研究发现:(1)线上学习中,成长型思维对线上学业表现具有正向影响;(2)线下学习中,成长型思维正向预测线下终结性学业表现,但不能预测线下过程性学业表现;(3)成长型思维的不同子维度对学业表现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研究与借鉴
潘禹辰,徐文彬.国际统计教育研究新进展——基于2016—2023年SSCI文献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78—85.
摘要:为了解国际统计教育研究新进展,梳理2016—2023年发表于SSCI期刊上的相关研究,并与2018年出版的《国际统计教育研究手册》中对研究发展趋势的预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研究的局部性突破体现在3个方面:从非正式路径和统计建模活动来促进概念理解和统计推断;技术中对人工智能的引入;从公民素养的角度来看待统计教育并扩充教学中的问题背景.未来研究在继续推进这些研究主题的同时,还需重视对各研究问题的理论探讨,丰富教师研究的内容,关注幼儿早期的统计教育,并且尤其要继续加强理论的综合、学习环境的整合,以及研究共同体的建构.
杨博谛,李贵安,陈建明.中国中学数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基于18个版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文本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86—93.
摘要: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教学目的)蕴藏着政策制定者对数学课程的价值观念,是中学数学课程价值取向的重要文本体现.参考Roberts和魏冰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主题12个二级主题的研究框架,选取1949年至今有代表性的18个版本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研究样本,对其课程目标(教学目的)进行定量统计,以此分析中国中学数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研究表明:在中国中学数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中,学科发展备受关注且更加多元、社会发展钟摆变化且趋于回落、学生发展逐渐突显且后来居上.进一步分析得到,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价值赋予日趋丰富,其价值取向受知识观转型的影响,并逐步呈现出“数学属性”“人文属性”与“教育属性”并重的特征.
沈中宇,刘思璐,汪晓勤.国外数学创造力研究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25,34(4):94—102.
摘要:在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生的创造力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在国际上,数学创造力研究正在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因此,需要进一步系统梳理国外的数学创造力研究.基于64篇国外数学创造力研究文献,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国外数学创造力研究涵盖了多个主题领域,包括数学创造力的理论探讨、数学创造力的测量评价、数学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数学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和数学创造力与教师教育.数学创造力包括数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等研究取向,形成了从描述性研究、关系性研究到干预性研究的研究路径,其研究结果在教学实际中有诸多应用.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构建数学创造力的测评体系,形成数学创造力的发展机制,探索数学创造力的教师教育.